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关于 -> 本校师资队伍隐藏 -> 正文

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王炳炎

发布日期:2018-03-03  来源:   点击量:


王炳炎,男,,湖南长沙市人,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 画学会理事、现代工笔画院导师、当代水墨画研究院画家,湖南理工学院教授。

一、被文化部、中国文联评为97全国百杰画家称号。

二、中国邮票印制总局和有关单位出版了一套共十六枚《中国当代美术家——王炳炎作品》邮票集。

三、作品《胜似亲人》被国家教委编入全国小学第五册语言教材,并配有课文。

四、2004年被评为湖南十人中国画家当代优秀作品在全国政协礼堂展厅展出。

五、作品

(1)《胜似亲人》获全国第六届美展银牌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黄金路》获全国首届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金奖。

(3)《新嫁娘》获全国第三届工笔画大展铜奖。

(4)《三月三》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铜奖。

(5)《潇湘女》获全国第八届美术作品大展优秀奖。

(6)《山雨》入选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大展。

(7)《秋妹》入选全国第十届美术作品大展。

(8)《山雨》入选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

(9)《吉日》获文化部举办的爱我中华大展铜奖。

(10)《怀念》96年获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11)《民族的拯救者》获“迎97香港回归”中国书画作品大奖赛优秀奖。

六、论文

(1)《湘西与湖南工笔画》发表于《人民日报》2003年5月25日。

(2)《湘西银饰的艺术魅力》发表于《美术观察》2003年第6期。

(3)《论中国人物工笔画的发展》发表于《文艺报》2008年1月8日

(4)《审美自然与艺术创造——再论中国山水诗画与自然美的流程》发表于《国画家》2002年第2期。

(5)《湘西银饰文化与湘西风情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之一》发表于《美术向导》2002年第12期。

七、出版专著

(1)《百杰画家,王炳炎》专集。

(2)名家技法优选《现代工笔人物画》王炳炎专集。

(3)《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业书——王炳炎工笔人物画精选》专集。

(4)《高等美术院校基础课程教学范本---王炳炎风景速写作品集》。

作品被编入《中国美术五十年》等各种国内外大型画集和中央电视台等各种新闻媒体专题介绍。[1-2]

王炳炎和他无法告别的故乡

湖湘故土总是一个令我们这些游子感慨良多的话题。在当代中国这20多年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湖南的影响力是越来越小了。想起古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那种舍我其谁的强蛮气概,想起近代“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那种令世人侧目的地位,许多湖南人都难免失落。但湖南总不至于让你完全失去希望,在政治、经济的影响力淡化之后,湖南的文学艺术,湖南的电视制作,还是能让人依稀看到使陈独秀先生叹为观止的湖南精神。

湖南精神是什么?陈独秀先生认为是王船山、曾国藩、罗泽南、黄兴、蔡锷等人所体现的那种艰苦奋斗、“扎硬寨”、“打死战”、坚忍不拔的精神。工笔画家王炳炎,我认为是一位典型的体现了湖南精神的湖南人。

众所周知,工笔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的画法。中国工笔画已经衰微了近千年。湖南作为中国最早一幅工笔画的发祥地,也是当代工笔画大省,为工笔画在我国的复兴立下了头功。十多年前,在湖南省文联,我有幸与我国工笔画大家陈白一先生比邻而居,对工笔画创作的艰难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

陈白一老师从来没让我看到过那种一挥而就的潇洒,他用在一片叶子上的时间往往超过许多写意画家创作一幅整画的时间。看到陈老师把画放在院子中央,左看右看,退后看靠近看,甚至用放大镱观察局部细节的认真模样,我就自然想起“为吟一句诗,捻断数根须”的苦吟诗人贾岛。

现如今想来,陈老师工笔苦吟的那段时间,恰好就是湖南工笔画在全国引起极大关注的第一个阶段。由于当时的兴趣所致,我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艺术革命毫无知觉,这是非常令我遗憾的。但惟一的收获是让我切身感到了工笔画家一定需要坐得冷板凳,一定要有扎硬寨打死仗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我想,湖南工笔画在当代中国美术界的地位,一定与湖南人的性格有关。

王炳炎是一位受到湖南工笔画大家邹传安、陈白一俩先生高度赞赏的中年画家,也是一位在全国美展中屡次获大奖的优秀画家。其作品《胜似亲人》获全国第六届美术作品展览银牌奖,并被编入全国小学语文第五册教科书;《潇湘女》获全国第八届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这远非全部的获奖情况,却能体现王炳炎的艺术档次,但我更加看重王炳炎通过作品本身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洗礼。

王炳炎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劳动妇女为表现对象。他通过撷取人类劳动生活中最典型的场景——“赶集”、“秋获”、“静响”、“丰收鼓”、“哭嫁图”、“离娘饭”、“月光”、“毛毛雨”……等,集中地体现劳动过程中的优美和充实,细致入微地刻画劳动妇女与自然与劳动同拍共振的生命律动。流畅而精细的线条,淡雅的用色,造成清新而沉稳的画面效果。每一幅作品的主人公都有切合生活场景的极为生动传神的表情,如《丰收鼓》中少女表情的欢快飞扬,《哭嫁图》中陪哭少女的羞愧、惆怅和暗暗的向往,《月光》中少女的沉静和迷茫,《赶集》中妇女的欢快、热闹和自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劳动妇女感情的深切体味,王炳炎笔下的主人公无论是欢乐还是痛苦,无论是悲伤还是惆怅,无一例外地具有温柔敦厚的静美,色无脱离生活的那种夸张的欢快或做作的悲伤。这种节制,这种对妇女文化传统的把握,使王炳炎的妇女形象具备了莱辛所言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我一直认为,一位艺术家对创作题材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位艺术家的创作态度,甚至最终决定这位艺术家的创作成就。王炳炎对劳动妇女的深情关注,与他一直作为一个底层劳动者的身份立场有关,也与他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健康心态有关,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在回避甚至背叛自己的底层身份,在回避劳动者和劳动生活而宁愿一头钻进玄虚的文化或自然背景已成时髦的今天,王炳炎的选择尢为难能可贵。

在王炳炎的画作中,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他对湘西世界的盈盈深情。众多的苗族妇女形象在王炳炎的笔下为我们展现了一片奇诡瑰丽的乡村景象。王炳炎近五十年的人生中只在湘西永顺下乡六七年,六七的的下乡生活竟影响到他整个的创作道路,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回味和咀嚼的话题。张承志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对鲁迅先生的创作进行评价,认为“更重要的是《故乡》,闰土这个形象关键无比……让闰土成为自己心底充盈的深情,这种能力对一个大作家来说价值连城。”(见《荒芜英雄路致先生书》)我非常理解张承志对鲁迅先生的这种认同。同样,我认为,湘西世界作为一个创作情结和母题在王炳炎笔下持续不断的体现,不仅仅是一种“扎硬寨,打死战”的湖南精神,更重要的是显示出他作为一位艺术家对少年记忆的积淀和提升的重要能力。像《月光》中的那位苗族少女,除表情的沉静和迷茫契合月光底下的风景之外,苗族少女的银饰的精雕细刻也反映了画家极强的形象记忆能力,银饰的白与月光底下朦胧的黑,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张力,无疑又反映了画家良好的色彩表现能力。

尽管王炳炎出身城市,但湘西成了他心底扎根的惟一的故乡,比他出生的地方好,比他以后生活的城市好。这个故乡不是什么人送给他的,而是他追求来的,是他一步一步、一天一天经过努力争取来的。它成了他的世界、土地,现如今他就生活在这里;一切发生的事情,都发生在这里;一切消逝的东西,都消逝在这里,也有永不消逝的东西,于是他就画劳动的充实,画收获的欢欣、画出嫁的伤感、画母子的深情……画一切单纯美丽的东西。

其实,王炳炎所做的在上个世纪初就有一位一辈子自称“乡下人”的湖南小说家做过。沈从文,这位倔犟的湖南人一直试图以清纯美丽的乡村艺术与龌龊黑暗的城市世界相对抗,极强的主观抒情使湘西世界在沈从文笔下显得如诗如画。沈从文努力展现底层人民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努力为湘西世界的一切蒙上一层美丽的忧伤,使故乡成了他的精神家园和理想世界,王炳炎的工笔画追求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湖南人王炳炎,近五十年的人生有45年在底层度过,靠自学走上艺术道路,选择的是需要“扎硬寨,打死战”的工笔画,能最终走上高等院校的艺术讲坛,能最终取得如此不俗的艺术成就,这一切无疑都是一个奇迹。即使他现在依然备尝经济拮据之苦,依然备尝艺术成就与艺术声名不一致的尴尬,我仍然会认真地去欣赏他7月22日至7月29日在深圳博物馆举办的工笔画展,不只是去为这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老乡捧场,更重要的是去回望重温自己的故乡,细细体味劳动生活的优美。我想,对久居喧嚣闹市的我来说,土地、月亮、稼禾、虫鸟这些简单的东西才是我真正根性的东西。

2000年7月于深圳胜似亲人作品曾被编入全国小学第五册语文教科书,并配有课文,参加中国现代美术赴前苏联展出。《黄金路》获全国首届职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一等奖;《新嫁娘》获全国第三届工笔画大展三等奖;《三月三》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铜奖;《潇湘女》获全国第八届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中国美术馆收藏,多次获得省展特、一等奖。

《怀念》1996年被评为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1997年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画坛

王炳炎画作(6张)

百杰画家。作品曾参加全国第六、八、九、十届美展,曾数次在长沙、苏州、深圳、北京等地举办个展和联展。先后在《美术观察》、《人民日报》、《国画家》等国家重要刊物发表多篇论文。个人出版有《百杰画家王炳炎作品集》、《名家技法优选——现代工笔人物画》。作品和传略被《中国美术五十年》、《中国工笔画1900——1997》、《中国美术全集》、《中国美术年鉴》、《美术辞林》、《当代中国画》、《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和日本出版的《中国美术优秀作品展作品集》等出版物介绍。